王士祥,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,硕士生导师,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《人文课堂》主讲嘉宾,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特邀专家,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,樊登年轮主讲专家,河南省教学标兵,河南省年度社科人物,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,河南省教学名师,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。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,博士后项目2项,省社科项目2项,出版专著15部,发表文章近50篇,多次获奖。
诗歌是传统文化的精华,是历史的见证。正是通过诗歌,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智慧的闪光点,也能够将这种传统文化长久传承下去。9月14 日晚,名师课堂办公室特别邀请到了王士祥教授做客泰山大讲堂,并于我校青未了剧场,展开了一场关于《传统文化与诗歌教育》的讲座。接下来,王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进入传统文化与诗歌的时空,共同寻找遗失已久的心灵共鸣。
咸德以慎立,而性由习分,习则生常,将俾夫善恶区别,慎之在始,王士祥教授指出人性之间存在善恶,传统文化之间亦然,就如同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,与儒家文化大同文化是有必然联系的,而日本排放核废水,尼克松一书《不战而胜》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,由此可得出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,爱其国则爱其学,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、伦理观昔人需要、今人需要、后人仍然需要,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。
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,青箬笠,绿蓑衣”王士祥教授以《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》为例,描绘了古代文人对于湖光山色的赞美之情,他讲述了古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欢愉,如何通过诗行传递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哲理。王教授深情地说道:“这些经典的诗歌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,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,也是我们传承与发扬的重要遗产。”
紧接着王士祥教授指出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,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、人与自然的关系、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,而孝敬父母更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。教授通过《游子吟》一诗,向同学们描述了离乡背井的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感,使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这种亲情的牵绊不仅体现了游子对父母的孝顺之心,也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的重要性的思考。
讲座最后,王士祥教授用诗句“时间的河流将我们分隔,而诗歌的力量将我们连接”给我们带来思考。传统文化与诗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,诗歌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培养我们的艺术修养和思维品质的重要工具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诗歌和传统文化,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历史,珍惜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,并用心灵深处的美好与诗意,传扬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。
名师课堂办公室供稿